投递商业计划书
热门推荐

瑞见——投资人说

2023年05月26日

瑞见——动态

2023年05月26日

瑞见——瑞鹏行研

2023年05月26日

瑞见——瑞鹏行研

2023年05月26日

瑞见——动态

2023年05月26日

瑞见——瑞鹏行研

2023年05月26日

瑞见——意见领袖

浏览次数:289

发布时间:2023-05-26

返回列表

内容提要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2023年中国经济呈回升态势,重点关注和看好AI、新能源、智能汽车三个产业。

——独立经济学家任泽平:未来“电+氢”,构成新型能源系统,将带来一场全新的能源革命。储能、氢能、智能驾驶是新万亿级赛道。


何海峰:看好AI、新能源、智能汽车三个产业,传统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微信图片_20230623180107

近日,在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表示,传统产业的升级要跟着消费走,要适应消费升级。立足国内的消费,符合国家的产业战略布局,跟紧国际的竞争新变化,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他认为,传统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产业层面看,何海峰表示,他比较看好战略新兴产业。他指出,战略新兴产业是当前的未来产业,同时也是未来的现代产业。战略新兴战略要实现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包括一些产业集群的培育。

2023年中国经济呈回升态势,重点关注和看好哪些赛道?

我们经济呈回升态势,不管是发改委,不管是国家统计局,相关的官方定调都已经发布了。我们一般来说赛道主要是谈两个方面,一个是产业,这是最主要的,另外一个是谈技术。技术这方面,过去的两三年来最重要的三个技术型,一个是AI,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新能源汽车或者是智能汽车,这是三个技术层面。

如果就产业层面来说,我个人更看重战略新兴产业。我国在划分产业的时候分为四大类,一个是传统产业,一个是现代产业,一个是战略新兴产业,一个是未来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是当前的未来产业,同时也是未来的现代产业,我是比较看好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战略要按“十四五”规划,也包括二十大报告,我们强调了一点,要实现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包括一些产业集群的培育。这里边当时国家明确倡导了7个战略新兴产业,第一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二个是人工智能,第三个是生物技术,第四个是新能源,第五个是新材料,第六个是高端装备,第七个是绿色环保。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包括湾区也好,京津冀也好,长三角也好,比方上海提出了3+6的这样的一个赛道的安排,都跟这个密切相关。

如何看待我国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最看好哪些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们有四大类的产业,传统、现代、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升级一般来说都是指传统产业升级,只有传统产业才需要升级,如果不被升级就会被淘汰。现代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存在升级的问题,只存在一个赛道和方向选择的问题。

传统产业的升级,我觉得要跟着消费走,要适应消费升级,同时国家也做了产业的战略安排,产业政策,所以第二个要跟上产业政策这种战略的布局。第三就是国际的局势,立足国内的消费,符合国家的产业战略布局,跟紧国际的竞争新变化,实现先进化、智能化、绿色化。

具体来说,我们的传统产业中制造业占80%,我们制造业有31个大类,中类接近200个,小的门类有600多个。

如果举三个的话,三个是落在大类上:第一个是汽车制造,并不代表完整的整个汽车制造,比方说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以及相关的配件。第二就是电气和器械这一块,这里边我们有一些中类和小类有新的竞争优势。第三就是ICT,计算机信息和电子设备制造这里边,我们是最大的电脑笔记本等等这样的,这三个我觉得从传统制造里边是有很大的一个空间.

微信图片_20230623180111


任泽平:大力发展氢能有助于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引擎

氢能是21世纪最大的清洁能源,需求巨大、空间巨大,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方式,是全新的独立能源体系。未来“电+氢”,构成新型能源系统,将带来一场全新的能源革命。

氢能是新万亿级赛道,应用范围巨大、需求潜力巨大。直接应用:氢化工、氢冶金、氢建筑、氢交通。间接应用:氢燃料电池发电、氢能转电能,可适用于所有用电场所,替代化石能源。

大力发展氢能,短期有助于扩大内需、拉动投资,长期有助于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引擎。

当下不投氢能,就像5年前不投锂电。储能、氢能、智能驾驶是新万亿级赛道。

回到现实,新能源是资源错配、消费错配的。供给在西部,需求大多在中东部。风光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光资源“西丰东贫”,陆风资源也大量集中在三北地区。

用氢能解决新能源的供需错配,迫在眉睫。适度超前进行氢能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两大抓手:

1、大规模投资制绿氢+储运绿氢。降低用氢的成本,提升经济性。

制绿氢:把大量三北地区的绿电用于制备绿氢,解决新能源弃风弃光。

储运绿氢:铺设气氢管道、发展液氢,把三北的绿氢运到东南沿海使用。实现长周期、大规模、远距离用氢。其中,管道输氢极大降低用氢成本,液氢可以保障未来的氢能国际贸易。

2、建设加氢站,加大氢能应用场景推广。

更多的加氢站才能保障氢燃料电池车的用氢需求,加氢站是产业的突破口,助推行业加速渗透。加氢站网络:布局合理、适度超前、供需匹配、安全有序。

类比当年,提前进行大规模的充电桩建设,对发展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意义巨大。2023年初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1300万辆、充电桩超520万台。车桩比2.5:1,远高于同期欧美。

2023年,氢燃料车保有量突破万辆,氢能的产业生态逐步形成,产业政策支持成为重中之重:1)打破基础设施不足的瓶颈,投资制绿氢、建输氢管道、液氢站、加氢站,推动氢基建。2)补贴燃料电池,带动终端氢消费、加速绿氢替代。3)支持氢车上路,与燃油车、锂电池汽车同路权。4)打开大家对氢能的认知,将氢从危化品转变为大能源管理。

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等应用场景出现,氢气的应用早已不局限于化工行业,“氢能”概念逐渐出圈。将氢气作为危化品进行管理,会让氢在制备、储运、使用多个环节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制约氢能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例如,现实中业务部门习惯于将氢气的合法生产局限于危化园区从而限制氢气的大规模生产。另外,按照危化品管理的相关规定,加氢站的建设困难重重。将氢作为危化品管理,建站需付出的投资成本、土地成本、时间成本更高。如果属于危化品,国内加氢站只能建在危化品工业园区,往往距离居民区非常遥远,通常位于城市偏远地区,使得加氢的便利性大打折扣,已间接影响了氢能燃料电池和汽车的应用推广。

目前我国对氢能管理的政策也在不断更新完善,逐步将其纳入能源管理范畴,迭代人们对氢气认知。例如,中国正在积极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供应站建设等,以促进氢能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在加强氢能的安全管理、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氢能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2019年两会期间,“推动加氢等设施建设”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氢能未来是国家新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氢气与天然气类似,都具有危化品和能源的双面性,在其安全管理上应当可参照天然气的模式,只要相关安全标准齐备,管控方法和流程得当,氢气的安全性就可以得到足够的保障。可以预见,未来,电+氢体系,将优化能源安全保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未来氢从危化品管理转变为大能源管理。


瑞见——意见领袖

瑞见——意见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