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国家金监总局党委书记李云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成立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重要的一轮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金融监管改革任务非常艰巨。
——搜狐科技峰会:聚焦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AI等前沿科学突破,释放未来科创方向。
李云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成立,金融监管改革任务艰巨
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揭牌。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以及国家金监总局党委书记李云泽、相关领导、工作人员出席揭牌仪式。
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将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至此,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一行两会”迈入“一行一总局一会”新格局。
国家金监总局改革推进,突出中小银行改革化险
今年3月7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组建国家金监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国家金监总局是在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将央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以及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其中。
此后,央行与国家金融监督总局各司其职,央行更聚焦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其它事情都将交给国家金融监督总局和证监会。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表示:“组建国家金融监督总局正是要落实‘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这一目标。”
张伟提到,这一改变总体而言延续了从2017年以来从“分业监管”向“合业监管”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解决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减少监管套利,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
此后,3月28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2023年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保监会)部门预算》。这是国家金监总局首次公开发文。其中披露,2023年银行机构专项检查工作将开展一系列综合性检查、专项检查和线上检查等,预计派出银行机构检查组约2000个,检查银行机构约 2500 家次。
金融监管改革任务艰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一把手”已正式落定。5月10日下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宣布了中央决定:李云泽同志任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李曙光看来,此次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中,最重要的考虑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他曾提到,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依然是板块性,没有建构起穿透式监管,加之部分金融领域监管主体不明确,甚至出现监管空白等,跟不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需要。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此次金融监管部门改革将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一系列重要积极影响,包括进一步增强金融监管工作科学性、合理性和有序性;有效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职责,规范金融市场运行秩序,更好地支持金融创新与控制金融风险。
这都将是李云泽就任后的新任务。而实际上,李云泽此前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金融改革。
2017年6月,时任工商银行副行长的李云泽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做好加法和减法,应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配置资源。
“货币中介、信用中介、信息中介既是金融机构的根本功能和属性,同时三者之间互为依托、互为促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能完全离开以上三中介功能的作用。”李云泽称。
这无疑是“一行两会”格局形成5年后,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最重要的一轮改革。在暌别金融系统五年,李云泽任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备受市场关注与期待。
搜狐科技峰会:科技峰会释放未来科创方向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几点思考》:
未来5-10年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期。据预测,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目前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他表示,人工智能是一项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进而引发产业革命。从研发组织模式来看,人工智能需要规模化、高水平的研发平台支撑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从发展驱动力来看,应用导向非常鲜明,经济、社会等应用需求的拉动成为主要驱动力。
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白春礼认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领域是大片“无人区”,应用系统向更加“智能”的方向演进,体系平台间的竞争将成为角力焦点。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力图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
白春礼表示,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需要着力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核心技术和基础能力不强、产业发展生态不健全、高端人才严重不足。
为此白春礼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优势病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和系统布局,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创新生态;其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水平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最后要加强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建设。未来5-10年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期。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需要着力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核心技术和基础能力不强、产业发展生态不健全、高端人才严重不足。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所长钟武律《磁约束可控核聚变点亮能源梦想》:
钟武律认为,能源不仅是百姓的生计之本,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久治至关重要。
在钟武律看来,可控核聚变研究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他表示,磁约束可控核聚变科学可行性已获证实。当今世界建成了超过100台聚变实验装置,在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科学技术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
据他介绍,我国磁约束聚变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规划部署,已经走过原理探索、装置研究以及规模实验阶段,正逐步进入燃烧实验和实验堆阶段。
钟武律同时表示,核聚变能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是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超过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开发可控核聚变能源的科学可行性已得到实验证实。”
可控核聚变未来可期。钟武律认为,可控核聚变能源是未来理想能源之一,是目前认识到的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开发聚变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工业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微灵医疗创始人李骁健《脑机接口不再只是科幻故事》:
脑机接口是目前医疗第一需求,这是一个脑控机器人时代,中国在该领域为起步阶段,要把脑机接口技术推到临床给病人用,就需要走商业化路线。
“现在看到的元宇宙大家还是戴着VR眼镜,感觉很不自然,脑机接口应该是元宇宙的终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不再需要感官,直接脑脑相连,实现真正的元宇宙。”李骁健如此展望脑机接口的未来场景。
他认为,脑机接口是医疗的第一需求,而实现脑机接口的方式是,在大脑里放置传感器,监听神经元的活动。“传感器离神经元越近,清晰度越高。科研脑机接口主流是高清模式,医疗脑机接口往往不追求高清,而强调安全和稳定。”
峰会现场,李骁健还介绍了国外先进的植入式脑机接口里程碑事件,比如去年实现不给脑袋打洞的脑机接口。
他认为,这是一个脑控机器人时代,目前已经出现了新型的Neuralink脑机接口系统,但是植入式医疗脑机接口设备的审批和监管很严格。他还表示,中国在该领域为起步阶段,要把脑机接口技术推到临床给病人用,就需要走商业化路线。
钉钉总裁叶军《生产力变革,AI重塑工作方式》:
未来每个行业都会与AI发生关系。随着数据积累增加、工具能力提升、推理能力的增强、算力支撑到位,相信每个行业都会因此而发生变革。
同时,叶军认为,未来做APP这件事情会发生很大变化,也许不会有这么多APP,也不需要APP STORE,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