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陕西十年来的汽车产业发展成就非凡,但是与国内一些汽车产业发达地区比较,还存在许多差距。本文将从零部件、科技创新、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四个方面为您解析陕西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为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发展,陕西将重卡、乘用车(新能源汽车)确定为省重点产业链。建立了“省级统筹、市级主导、企业主体、园区承载、集群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未来,陕西将按照“提升一批,建设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既推进产能扩大,又注重产能释放,支撑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通过加快汽车产业链聚集化发展,抓好一批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以整车整机规模提升,招引优质企业落地,提升本地化配套率,促进产业聚集化发展。陕西十年来的汽车产业发展成就非凡,但是与国内一些汽车产业发达地区比较,还存在许多差距:①研发平台及能力弱;②产业集群有待强化;③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2022年前三季度陕西规上工业利润总额达3489.20亿元,同比增长44.23%。从规模上看,仅次于广东(6834.80亿元)、江苏(6134.40亿元)和浙江(4423.70亿元),也展现出其工业发展的成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陕西凭借陕汽、比亚迪和吉利整车产能的持续增长,得以在整车产销规模上突飞猛进,但是在产业规模上的差距却并不容易弥补。从工业产值来看,2020年陕西整车工业总产值为1336.58亿元,而零部件工业总产值仅为680.25亿元。
陕西省汽车产业整体起步较晚,汽车产业发展中,整车产销规模持续攀升,但多年来困扰陕西汽车产业的核心问题仍是本地配套。过去十余年间,陕汽汽车产业的零部件配套主要围绕陕汽、西安比亚迪、西安吉利等车企的发展有所改善,从早期的几乎所有零部件都来自省外,目前西安比亚迪在本地的配套已经超过一半,陕西重卡已形成经开区和蔡家坡等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省内配套率能超过40%,但仍有一半以上的配套在山东和河北等地,需要进一步提高本地、本市、本省的配套率,特别是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不高,产业链尚不完善。
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总成少,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核心和部件方面,国内外已经有大量企业布局,产品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陕西在这些领域,除了部分企业在陕设立的分、子公司外,能够配套的地方企业产品较少,核心技术和部件的缺失对陕西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二)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不足,研发掣肘汽车产业提升发展陕西在技术研发领域还存在着不小差距。除陕汽、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陕西多数自主企业研发能力较为薄弱。以西安为例,陕西统计局在2019年发布的《西安汽车产业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中指出,西安汽车制造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3%,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研发经费的差距无疑将导致车企之间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存在差距,这对陕西新能源汽车发展形成了一定掣肘。从当前全国各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陕西与先进省份的巨大差距。
从资源禀赋来说,陕西有比较强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科研基础,高校、科研院所、航天航空科技、电子信息工程等,陕西都名列全国前茅。但是,科技成果在陕西的转化慢、落地少。比如长安大学利用在车路协同的技术优势,为山东省设计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中兴通讯利用通信领域的技术优势,为无锡设计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在陕西都未能落地应用。在人才供给上,陕西的优势在ICT行业和车路协同方面,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需求相比,在感知系统、自动驾驶算法、自动驾驶座舱、地图定位等,仍然缺少大量的高端人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汽车产业链发生颠覆性变革,尽管西安出台了多项关于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规划政策,但在智能网联方面进展稍显迟缓。开放道路测试及示范应用严重滞后。就车联网先导区来看,目前国家级的有11个,分布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重庆、无锡、长春、杭州、嘉兴、广州、成都。先导区测试功能已从2018年的自动驾驶汽车单纯测试进入到综合功能测试,上海、北京、长沙、武汉、重庆、广州6个城市,不仅具有自动驾驶测试,还具有5G+V2X测试及RoboTaxi开放试验。目前全国先后涌现出近50家智能网联汽车或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示范区。到2020年底,全国就开放了3500公里测试道路,发放了750余张测试牌照,道路测试总里程超过700多万公里。而陕西省直到今年9月,才发放了首批5个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牌照,已经落后全国其他先行地区。
如何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以及加大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切入汽车工业智能化升级,成为西安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当下国内智能汽车市场,基础软硬件供应商、算法供应商、数据服务商、解决方案商、整车制造商、出行服务商等百花齐放,全行业竞争激烈、快速演变。智能电动汽车新势力崛起,半导体/互联网科技公司快速切入,形成了ICT、零部件、整车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这些重大变化目前还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甚至对比中西部的武汉、长沙、成都、重庆,在智能汽车产业生态打造上已经落后,能否抓住窗口期加速布局产业生态,抢滩智能网联赛道,才是真正决定陕西能否坐稳汽车产业大省的关键所在。(四)新能源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发展不足制约新能源汽车本土消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要实现示范运营,除了要有新能源自能驾驶汽车外,还需要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主要包括充电桩、充气站、高精地图基础数据平台、云控制基础平台、车载终端基础平台、车辆智能计算基础平台、信息安全基础平台及数据中心、目前陕西省在这方面的建设基本还处于一片空白。
在新能源汽车所需的充电桩、充气站方面,截至2021年12月,西安全市才累计建成投运各类充电场站856个、充电桩11911个。西安新能源充电桩与新能源车比例是1:16。陕西省西安市登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6.2万余辆,而充电桩仅有11900个。在城市主城区,由于土地资源限制,充电场站建设还有差距,在农村、高速公路、国道等地区,充电基础设施还比较短缺。建设审批环节较多、时间较长,影响建设进度。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规划,力争到2025年建成投运新能源汽车充电站350个、充电桩20000根。即便如此,从全省范围来看,充电桩、加气站、5G设施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就是在中西部地区,陕西、西安与四川、成都、重庆、郑州、武汉等都已经严重落后。由于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也影响到了本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截至2022年6月底,西安市汽车保有量约422万辆,在全国各个城市中排名第7,次于上海和郑州。相比整体保有量而言,西安市汽车的千人保有量成绩更为突出,达到321辆,全国排名第4,与济南、苏州相当。而同期西安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才17.3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才8%左右,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13.2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辆),但与千人保有量最高36的深圳仍有较大差距。根据汽车之家平台数据分析,西安新能源消费关注指数0.90,西安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注程度属于“比较关注”,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中等水平;西安新能源消费购买指数0.48,新能源购买偏好度属于“不偏好购买”,垫底全国市场。整体来看,呈现为市场关注高于消费意愿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