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目前,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汽车作为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然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却各不相同。本文针对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从全球、中国、陕西三个角度分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汽车产业经历了近10年的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趋缓,自2000年到2021年世界汽车产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受到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汽车市场在2019年、2020经历了连续的两年负增长,直到2021年开始回暖。世界的主要汽车出口国家包括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2020年全球主要国家汽车产品出口值如下图所示。目前,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汽车作为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达成了共识,从长期来看,包括纯电动、燃料电池技术在内的纯电驱动将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方向,在短期内,油电混合、插电式混合动力将是重要的过渡路线。然而,世界各个国家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却各不相同。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本土最主要的汽车公司包括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近年来,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特斯拉开始异军突起,已然引领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然而,美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三大市场,尽管起步较早,其渗透率却远不如中国和欧洲市场,据统计,2021年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仅有4.2%,而中国、欧洲市场预计在15.5%(中汽协口径)、21%(欧洲十国口径),即便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独占鳌头,其2021年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仅有2.02%。 日本汽车品牌凭借其较高的性价比、节油性能、优秀的做工在全球赢得了较大市场,主要品牌有丰田、日产、本田、铃木等。近年来,日本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如下图所示,在2017年达到了一个高峰,然后连续经历了3年的负增长,于2021年回暖,但是数量依旧十分稀少,只有54000辆左右。虽然日本在汽车研发领域颇有建树,旗下更是拥有多家老牌汽车企业,但是许多日系车企固步自封,拒绝签署禁止石化燃料的协议,也就意味着这些车企拒绝进行大改革,因此许多日系车企采用的是折中的方式,即推出混合动力汽车。欧洲是汽车工业的发祥地,欧洲汽车工业以其精细的做工、典雅而新潮的独特造型、大胆采用最新世界先进技术而著称。与美国和日本汽车不同,由于欧洲国家较多,并且各个国家的地域与文化的差异很大,因此尽管这些国家同处欧洲大陆,却造就了各国汽车设计风格的迥然不同。其中德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高速的发展中。2021年,德国新能源汽车的新车渗透率为26.32%,同比增长约100%,是全球除北欧四国外最高的,相较之下,欧洲另外三大经济体,英国和法国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不到20%,意大利则仅有9.62%。就基础设施而言,截至2022年4月份,欧盟整体车桩比为8.5:1,而德国的车桩比达到了20:1,充电桩基础建设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汽车主要向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四个方面发展。2021年上海车展在“拥抱变化”主题下释放出了许多重新定义汽车的信息或概念。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弯道超车”方式取得的成就令西方汽车行业为之担忧,这是以往不可想象的改变。在第四次汽车产业革命的过程中,我国参与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的环境、地位已然发生深刻调整,作为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的工业大国,中国凭借经济韧性、产业配套体系完善、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正站在第四次汽车产业革命的中心,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安全有序运行的中坚力量。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展开,传统汽车大省、新兴造车势力也在强化各自的基础建设,目前喊出“新能源汽车之都”“智能网联汽车之都”的中心城市就有15个之多,它们包括了传统造车势力的上海、广州、重庆、武汉、长春、柳州、天津,也有新势力的深圳、苏州、杭州、合肥、西安、青岛、郑州等城市。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春、武汉、成渝、西安汽车产业势力的新版图。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形成了北上广三足鼎立、中西部崛起的格局。不排除有新的汽车城诞生,会相对弱化传统汽车城的影响力,但短期内还不至于颠覆。一方面,汽车产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对资本、人才、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依赖性较强,不会轻易转移;另一方面,可能会有造车新势力搅动城市间的竞争格局,创造新的新能源汽车之城,其网络化、平台化思维以及强资源整合能力、对市场的精准洞察将进一步缩小与传统汽车城之间的差距。第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充电不方便,不同的厂商生产的充电装置的接口都不同,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很不方便。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充电难、充电慢和充电设备不兼容,制约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第二是监管机制不健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大量的“骗补”行为严重危害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的发展。政府需要建立健全财政补贴等相关监管制度来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是研发投入失衡,目前,政府补贴标准主要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由于对汽车的其他方面没有设置补贴标准,导致许多车企将重点只放在续航能力和电池能量密度上面,而忽视了车辆的结构、安全性能等方面,导致研发结构失衡。在陕西的工业大类里,煤炭能源行业一直排在第一位,但近两年汽车制造已经能够排到第二、第三位。这也反映出,汽车和软件等产业对于陕西工业的支撑作用再进一步增强。2012年陕西汽车产量36万余辆,产值750亿元左右,到2021年,陕西汽车产量80.1万辆,创历史新高。2022年1-9月,陕西汽车产量85.5万辆,同比增长62.8%,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汽车产销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汽车产业发展强劲有力。2022年陕西汽车产量将突破百万辆汽车大关,迈入全国汽车大省之列。截至目前,陕西全省汽车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在20户,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有8户、千亿级企业2户,规模以上关键部件配套企业超200户,汽车零部件及二、三级配套企业近千户,形成了多点支撑有力,发展后劲十足的良好态势。正是在这一批汽车领军企业的支撑之下,陕西以汽车产业为重点支柱产业,形成重卡产业链和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两条重点产业链,也是陕西唯一一个确定有两条省重点产业链的产业。目前,陕西汽车产业链发展集聚效应明显。十年来,陕西汽车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初步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和产业格局。立足本省汽车产业现有格局,结合各市(区)产业基础及特色,构建“一带两翼多园”的汽车产业总体新布局。围绕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3个产业园区的区位资源禀赋、功能差异化配套和基础承载能力,初步形成以整车为主,零部件为辅,涵盖研发、制造、创新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发展体系。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方面,陕西也及早动手厚植产业基础和优势。近年来,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一直保持在全国第一梯队,西安比亚迪新能源整车制造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跻身世界水平;陕汽掌握纯电动商用车核心技术,具备自主电驱系统开发能力,纯电动商用车已实现批量生产,氢燃料电池环卫车完成试制试验;吉利在陕基地新能源车型陆续推出上市。咸阳、渭南、榆林等市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项目及示范应用推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在氢燃料汽车电池电堆、智能网联汽车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新能源汽车优势企业聚集,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有能力助推陕西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