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不仅仅是孤立案例,它暴露出美国若干中小商业银行的共同隐患;从目前来看,硅谷银行事件对中国金融市场冲击非常有限。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廖群:2023年1-2月我国经济明显复苏,2023年我国经济从新冠疫情强劲复苏是大概率事件,去年是经济增长最大拖累的消费将是最大的复苏动力。
张明:如何看待硅谷银行破产事件的演进及后续影响?
3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明发文对硅谷银行破产事件进行分析,全文内容如下:1、硅谷银行(SiliconValleyBank,SVB)是全美排名第16位的商业银行。规模属于中等,但具有明显产业特色。其经营主要服务于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主要存款来自风险投资支持的早期科技创新企业,与后者构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共生关系。2、硅谷银行存在资产与负债的严重期限错配。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总资产约为2090亿美元,其中存款规模1754亿美元(包括约1500亿美元的未投保存款)。而在其资产方,超过1100亿美元配置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贷款占比仅为30%。根据公开资料,在硅谷银行的债券资产中,仅有270亿美元的债券是以公允价值计价(AFS)的,高达900亿美元的债券是以持有到期方式计价(HTM)的。第一,随着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紧,以及移动互联网融资周期的下行,风险投资新增规模明显下降,导致创新企业不得不大量消耗自身存款,这导致硅谷银行负债方迅速收缩;第二,为了匹配负债方的收缩,硅谷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出售持有的美国国债与MBS。由于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存量美国国债与MBS的市场价值大幅缩水,一旦硅谷银行出售这些债券,原本不必披露市场价值亏损的HTM计价债券就会出现现实损失;第三,硅谷银行披露的交易损失让硅谷银行投资者陷入了恐慌,因为后者担心硅谷银行超过1000亿美元的债券投资一旦发生超过10%的损失,硅谷银行的资本金将被完全抹掉。第四,在恐慌情绪驱动下,存款企业纷纷到硅谷银行提现,这就产生了经典的银行挤兑现象。例如,在硅谷银行倒闭前一天,客户从该行提取了约420亿美元存款,导致该行现金余额不足10亿美元。而一旦大规模银行挤兑发生,硅谷银行陷入破产就难以避免。4、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不仅仅是孤立案例,它暴露出美国若干中小商业银行的共同隐患,即均存在典型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且资产方大量投资于美国各类高等级信用债券。美联储持续加息缩表导致这些中小银行相关投资出现大量账面亏损,一旦这些亏损变现,大量中小银行都会面临资本金大幅缩水甚至归零的窘境。相比之下,目前美国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资本金也非常充足。因此,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可能造成美国中小银行爆发集体性危机,有点类似于1980年代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如果美国政府不进行救助,那么可能导致大量存款脱离中小银行,进而造成后者爆发系统性风险。5、正是意识到这一点,3月12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联合声明,承诺设立一个由财政部提供资金的新贷款计划,确保硅谷银行的储户能够支取所有资金,但不保障硅谷银行股东与债权人利益。这一声明应该能够遏制住硅谷银行的存款挤兑现象。此外,这一声明也有助于抑制美国其他中小银行可能面临的类似冲击。由此看来,硅谷银行成为第二个雷曼兄弟甚至引发美国金融海啸的可能性已经显著下降。6、硅谷银行事件对美国风险投资体系、科技初创企业已经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也对与硅谷银行有联系的中国科技型企业产生了一定冲击,但从美国政府新的解决方案来看,后续直接冲击较为有限。7、从目前来看,硅谷银行事件对中国金融市场冲击非常有限。但对中国的主权投资者与私人投资者而言,硅谷银行事件向他们再度提示了大规模投资美国金融资产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此外,俄乌冲突之后美国政府将美元“武器化”的行为,也向他们提示了大规模投资美国金融资产可能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换言之,通过各种方式以较低成本实现资产多元化,依然是中国投资者面临的当务之急。
廖群:2023年1-2月经济数据简评——经济明显复苏刚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2023年1-2月我国经济明显复苏。在供给端,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双双反弹,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比2022年12月反弹1.1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更上升5.5%,比2022年12月大幅反弹6.3个百分点。鉴于服务业受新冠疫情打击最大,服务业较快复苏已在预期之内,但服务业生产指数反弹6.3个百分点至5.5%仍然超出预期。在需求端,作为三驾马车的代表性指标,1–2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货物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5%,5.5%和0.9%,比2022年12月高5.3、0.4和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小,去年仍保持了一个可观的增长速度,今年1-2月进一步加速,令人安心。社会零售商品总额3.5%的增速仍明显低于疫情前,但5.3个百分点的反弹应属强劲,说明商品性消费复苏形势良好;服务性消费形势从服务业生产指数的反弹力度来看应该更好。由于全球经济和贸易下行,出口增速延续了去年11和12月的弱势,但仍然保持为正,好于先前市场预期的大幅下滑。明显复苏归因于我国新冠疫情较预期更早地进入了尾声。经济增长的技术性反弹,即从低谷随着造成低谷的关键因素消除而产生的反弹出现。从市面情况看,已经重现人流涌动和商业繁荣,经济数据从而出现了上述的复苏。1-2月数据的反弹主要归功于2月,2月经济的复苏力度要比1-2月数据显示的强劲得多。虽然没有月度GDP统计,上述1-2月供、需两端的数据应该对应3%以上的GDP增速。进入3月后各方面形势继续改善,可以预期3月经济数据的反弹将更加强劲。因而预计1季度GDP增速在3.5%左右,比先前预期的高0.5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后,新冠疫情可以说已经结束,经济的大势将是从疫情中持续复苏。复苏的力度,除了前述技术性反弹的强度之外,还取决于政策支持的力度和外围环境的演变。刚结束的两会将2023年GDP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位于市场估计值的下方,偏于谨慎。从政府控制地方与市场冲动和留有余地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未改变政府今年稳增长的决心。相信政府实际争取的目标是5%以上。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当前阶段的稳是相对于下行压力而往上的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以消费复苏为优先,以政府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等,都表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将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2.8%提高至3.0%,给出财政政策进一步积极的信号,同时,鉴于市场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政策乘数在2以上,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0.7–1.3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0.5,将实际拉动GDP增速0.4个百分点以上。至于外围环境,去年底市场对今年全球经济前景非常悲观,认为衰退难免。但近几个月来随着美国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和我国经济迅速地走出疫情的阴影,市场预测已经有所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更新中已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2.7%上调为2.9%。虽然最近的美国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又给美国和全球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但从目前来看还不至于引发美国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将有限,其导致美联储减慢加息步伐还可能有利于经济复苏。所以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在3%左右。同时可以合理地预期,以名义值计算的全球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将高于以实际值计算的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而鉴于中国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尽管美国打压和部分企业从我国外迁,我国出口的增长速度不会低于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因而相信今年我国出口增速虽比去年的10.5%显著减慢,但将保持在正值区间,为3%以上。基于以上分析,2023年我国经济从新冠疫情强劲复苏是大概率事件。从三驾马车来看,去年是经济增长最大拖累的消费将是最大的复苏动力。预计社会零售总额将增长9.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以上;货物出口增长3%以上。至于季度态势,由于去年基数的不同,预计1、2、3和4季度GDP分别增长3.0%、8.5%、5.5%和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