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递商业计划书
热门推荐

瑞见——投资人说

2022年12月16日

瑞见——动态

2022年12月16日

瑞见——瑞鹏行研

2022年12月16日

瑞见——瑞鹏行研

2022年12月16日

瑞见——动态

2022年12月16日

瑞见——瑞鹏行研

2022年12月16日

瑞见——意见领袖

浏览次数:268

发布时间:2022-12-16

返回列表

内容提要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能源转型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带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即增量逐步替代存量的过程。

——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人工智能针对一些细分行业已经从产值上带来了很大提升,特别是汽车等垂直领域,在未来的十年可能每年带来6000亿美金的经济价值。
——商业文明联盟创始人秦朔: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体,稳中求进是非常必要的,总体上一定要奉行相生之道,以相生为主,以相克为辅,这才有助于经济的长治久安。


刘世锦:技术拓展和成本下降,加快了能源新旧转换的进度

微信图片_20230623131328

12月9日-11日,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在上海开幕,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线上参与会议并发表演讲。

中国能源和经济绿色转型到底怎么转,应该走一条怎么样的道路?刘世锦表示,能源转型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带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即增量逐步替代存量的过程。
“中国非化石能源目前占比不到20%,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到2060年,将会增长到80%以上,逐步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刘世锦说。
他指出,在这个过程中,由创新驱动的增量部分的技术替代和成本下降,是转型加快的主要推力。“作为存量传统高碳能源,降碳空间进行累退性,越后往空间越小,成本上升,但作为增量的低碳、零碳新能源,一方面技术在改进,另一方面产量在扩大,成本下降也会加快。绿色溢价有些已经由正转负。新技术拓展很快,特别是成本下降,加快了新旧转换的进度。”
刘世锦表示,绿色转型的核心是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替代,或者说大规模系统性地换技术。他认为,绿色技术需要达到三个目标: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率;少排放、零排放;与传统产业相比,一定要有更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
解开减碳与增长两难,实现减碳与增长双赢的“钥匙”就是创新驱动的绿色技术替代和减碳成本下降。刘世锦指出,以往碳排放的理念中主要是对存量部分的减碳比较重视,对于增量通过技术创新以后相对减少碳排放这件事情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概念,缺少价值评估和激励机制。
他表示,目前碳排放权市场对通过创新而相对减碳关注不够,随着增量部分新技术替代规模越来越大,与已有碳市场之间的非对称性会愈加明显,对创新缺少足够激励不利于绿色转型。
下一步应把创新型碳替减纳入碳减排核算体系,形成相应的价值评估和激励机制。尽快转向碳减排双控的轨道,制定以绿色技术进行增量和存量替代的短期和中长期规划,统筹增量与存量、未来减碳与当下减碳、创新与安全,力争减碳与增长双赢,积极平稳地推动绿色转型。”刘世锦说。


徐立:未来10年人工智能将在汽车等垂直领域产生60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微信图片_20230623131333

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全球年会于12月2日-4日在广州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助力。
徐立表示,整体来看人工智能针对一些细分行业已经从产值上带来了很大提升,包括后续潜在动力。特别是汽车、物流、工业、能源、医疗这几个垂直领域,在未来的十年整体可能每年带来6000亿美金的经济价值。“所以这样的一个发展趋势可以看到,有更多的垂直领域进入到人工智能建设当中。”
徐立认为,现在到了要把人工智能模块化、标准化降低成本,并且高质量进行大规模生产,提供人工智能技术的阶段。“我们讲小作坊式的、单点突破的生产走到大规模的量产,这也是我们工业革命开始所有技术推广的一个核心标准。”他介绍,人工智能已经带来了很多标准化的模块,包括数据标注、模型的生产,以及一些很大的基础设施使得成本能够规模化的下降。
“从中国的传统技艺来说,也有这样的两大门派:一些是把它的制造进行标准化;一些手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那么的标准化。无标准,不规模,无规模就没有产业,所以还不是一个产业的逻辑。”徐立分析,人工智能在数字化经济时代生产的规模是否能够达到标准化,是决定成本能否真正意义上实现大规模下降的核心逻辑。
人工智能到底能否变成标准化?徐立表示如果是十年前,很难有一个很正确的答案,因为人工智能大部分是定制化的需求,很多甚至是不知道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但是到今天,我相信行业的共识已经起来了。如果今天问一个企业,人工智能该怎么样做,我相信它已经可以进行一些标准化的流程分类。”
徐立介绍,人工智能包括基础的算力设施、中期的数据标注、预训练的大模型、行业微调的模型,今天几乎每一家数字化的企业、每一家人工智能的企业都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并且以标准化的AI模型生产来完成。“正是基于此,产业的精细化分工、产业的规模化制造,并且统一的降本增效就能够完成。”
对于人工智能给数字经济带来的助力,徐立认为在整个数字经济的建设中,人工智能会起到核心的作用。“可以说一个产业的价值是在于整体的市场容量×市场渗透率×市场占有率。要做大做优做强整个数字经济、整体的大趋势。虽然我们目前面临着国内国际一些大环境的变化,但是危机育先机,变局开新局,总有一些新兴的投入方向使得整体的市场容量会变得更大。”


秦朔:2023年经济关键词——敢为与相生

三年拉锯,艰辛异常。中国战“疫”终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条件。
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时,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今年7月28日,中央政治局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就强调了“敢”字。当时的说法是,“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微信图片_20230623131337

一连串的“敢”,显示出加快发展的紧迫性。最近,浙江、四川、广东、江苏、福建等地已经快速行动起来,或组团出海抢订单,或在家门口举行全球招商大会,抢市场。

明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也应该是经济社会正常化之年、活力恢复之年。
我国多项总量指标都名列世界前茅。但看人均的话,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不厉害。中央反复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才是最大的正确.

把相生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不同产业间往往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古话讲,“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矣。”相生,就是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促进、助长和资生,相克,就是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抑制、制约和平衡。
最近这些年,在高质量发展中,我们提出了促进绿色低碳转型、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房地产去杠杆控风险、推动科技创新、调整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等等主张,这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必须之策。不少政策方面的调整,对于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进行了必要的校正。这种“相克”是必要的。
问题在于,不少方面的相克,克的太多、太久,一克就没个头,各种相克叠在一起,再加上部分政府部门更喜欢扩大在管制方面的自由裁量权,天然有克的冲动,所以导致了“合成谬误”。不少行业和重要公司一直处在整顿状态,不知何时可以恢复活力。
我认为,当下中国经济中,“无制则亢而为害”的一面已经基本解决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无生则发育无由”,是很多市场主体找不到好的出路、生路。
即使一些行业需要整肃,监管部门也要明白,整肃的目的还是为了健康发展,而不是以各种形式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却不顾及市场主体的命运。如同中国学者杜亚泉1912年在《减政主义》中所写的,政府之本分,“在保全社会之安宁,维持社会之秩序,养其活力之泉源而勿涸竭之,顺其发展之进路而勿障碍之”。当下,要让市场和社会“自由发展其活力”,就必须更多地站在“相生”的立场,看到各行各业的内在关联性。采取相克一类的举措,要慎之又慎,要有时间、空间、程度的限制,不能长期化。
企业之间也要促进相生
政府的政策和举措,要更加注重对产业、市场主体相生的一面,企业之间也要注重相生、相助,要善待利益相关者。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公司的老板才叫人,员工、伙伴都是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当然我也看到,一些先进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把尊重人、促进人的发展,纳入公司的理念和战略。让人在生产物品时,不觉得是劳动的异化,而是自己能力的对象化。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
从宏观角度看,非常需要“从民之欲,而不扰乱”“顺民之情而与之休息”;“约法省刑”,减少行政化干预,让广大市场主体建立起明确的良好预期。只要水质水温适宜,市场主体就会像鱼一样游过来,真正敢为。
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体,稳中求进是非常必要的,总体上一定要奉行相生之道,以相生为主,以相克为辅,这才有助于经济的长治久安。
对企业来说,也要从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角度,思考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分配关系,善待利益相关者,向善而行。
把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2023年的中国经济就有希望重新振作,同风而起。


瑞见——瑞鹏行研

瑞见——要闻